【特別推薦】尤文瀚/日本一周

「沒有計畫」、「走了再說」,尤文瀚插上「日本一周」的旗子、帶著簡單的行囊,就騎著菜籃車上路了。這趟長達一○六天的克難旅程,從東京出發,途經東北到達北海道,再南下四國、九州、關西,最後回到東京。一路上他經歷了北韓飛彈警報、強颱狂風暴雨、單車爆胎意外,更必須努力克服內心的孤獨感,但他也深刻感受到人情的溫暖,那些純然的熱情與善意,才是最令人動容的風景。至於下一步呢?他還沒打算停下來,因為路,就在那裡!

※一百圓的感動

掛置行李後架上的關東旗,隨著初秋的微風柔緩飄動。自從完成手工旗幟以後,騎行時總會分外留心,能否在路上偶遇同樣揣有「日本一周」目標的同路人。國道四號公路,是「日本橫斷」的必經之徑,因此不乏許多騎行者,以二輪乘載著各自的靈魂,追尋屬於自己的遠方意義。我們的旅程充滿汗水與痠痛,自然缺乏浪漫的詩意,但卻飽含濃厚流浪者的芬芳,只因仍然持有一絲青春的徬徨。

路線隨山勢跌宕起伏,有時穿梭在密集的林間,或者行於成片有待熟成的水稻田邊。柔軟的株苗、粗獷的野林,景致充滿疊層的綠貌;由淺至深,由近至遠,我們是行於兩端的旅者,沾染田園的泥氣走訪山林,再由山林帶回高原遼闊風景回到原野。抵達「岩手町」時,霞光已經逐漸黯淡,這裡是位處北緯四十度線上的小村鎮,夾在兩側山脈的窪谷之間。村子規模很小,僅有兩間對外營業的商業旅館。

此前,我們已經連續四天在外紮營,因此兩人迫切懷有能夠洗上熱水澡的希望。從國道高點去往低窪處的河岸街道,再由「御堂」回騎十一公里抵達「岩手川口」;兩個車站的距離,山坡至河堤的高低落差,我們仍舊遍尋不著能夠落腳的地方,小鎮上唯二的旅館,也早就已經客滿。三個鐘頭來回奔波,最終帶著百般無奈的情緒,決定重新回到道之駅「石神之丘」露營。

返程途中,天空再度降下綿綿細雨,雨水夾雜著汗水,淌溼雙頰,遮蔽住眼前幽暗的山區道路。能夠順利返回道之駅,感覺總比淪落街頭,又或者野外紮營來得舒適許多,至少這裡有遮蔽處,以及一間二十四小時開放的洗手間。我們正猶豫著是否要等待至深夜,然後偷偷躲進洗手間裡洗澡,但當打開水龍頭瞬間,遲疑便隨著直瀉而出的熱水消散。

「有熱水!」我難掩興奮之情朝在外頭把風的子杰大喊。他帶著難以置信的眼神進入廁間,緩緩伸出右手測試水溫;觸碰水流的剎那,流水彷彿順沿他的臂膀逆行而上,濃濃暖意猛然湧入他的心頭。凌晨一點鐘,我們在深夜的道之駅裡,完成一次機會難得的熱水澡。洗澡於我們而言,幾乎算旅程裡最奢侈的事情,遑論是在水流溫熱、四方遮蔽的廁間裡了。

隔日早晨,幽林環繞,四周彌漫一股沉木的芳香。我們擔心影響旁邊的商家營業,因此特地早起收拾帳篷。不到九點鐘,人潮陸續湧現,大多是提著自家商品進到道之駅鋪貨的在地農民。日本全國各地的道之駅,往往不僅有提供過路車輛休息服務,更具備在地農業貿易的功能。在農貿市集裡所販售的產品皆是來自本地栽培,再由農民當日清晨從產地直送直銷。

展示架上的各類蔬果、肉品,乃至農產加工品,商品上端都會有一張小型表格,記錄著生產者的編號、姓名、以及生產者提供給消費者的訊息。這些訊息留言,有些是農民自身的經營理念,例如:自然、無毒、無公害……等;有些則是新進的年輕農民,誠懇推介自家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使用方式。這一張張小型留言板,成為最直接溝通生產與消費兩端的訊息載體,它承載著生產者自身的驕傲與期待,同時也傳遞給終端消費者面對食物應有的情緒與態度。走進當地市集空間裡,彷彿所有不同形式表現的生命,都能充分獲得人們更好的尊重及對待。人的情感與之產生聯繫,內心狀態因此豐富起來,整個農業市集自然充滿著暖心的溫度。岩手町雖然不過是人口萬餘的小村鎮,但石神之丘、美術館、彤雕公園、農夫市集……這些位處北緯四十度上的標的物,讓人深深愛上這種簡單而樸實的記憶。

一上午蜿蜒在北行的登坡路段,經過奥中山高原之後,便是「十三本木峠」。標高四百五十八公尺的山峠,為國道四號東京至青森的最高地點,登上山峠頂點,意味著漫長等候的下坡路段終於來臨。左右兩側零星的高原牧場,從眼尾餘光裡一一晃逝。輪轉帶起的迎風,掠過肩頭,遺留後方的餘韻,是我們踩下的輪跡與足印。

接近下午二點抵達二戶市,我們進入一間外觀樸實簡素的拉麵店,打算隨便解決早已過點的午餐。出來接待的店主,是位滿頭銀髮,年約七、八十歲左右的老奶奶。在鄉下地方,兩輛自行車、兩個外國人,加上「日本一周」的關東旗,讓我們所到之處必然吸引不少旁人目光。

隨我們之後進店的客人,是年輕夫妻帶著二個孩子的一家人;另外一桌,則是一位頭戴鴨舌帽、臉掛金絲眼鏡、雙手纏有運動護腕的老爺爺。當老爺爺進門,他的目光首先掃視全場,彷彿正在尋找著什麼。緊接著,視線朝往我與子杰的方向停留,他的腳步緩緩移動至我倆身旁,然後輕輕坐下。

「停在店外,掛著兩面『日本一周』旗幟的自行車,是你們的吧?」他問。

「是的。」我們回答。面對這般的詢問,一天總要出現二、三次。

因為語言不通,我繼續大口吃著眼前熱騰的叉燒拉麵,而子杰則與他熱絡地閒談起來。

眼前這位身體精實的老爺爺,今年已經七十八歲了,但他的言行舉止之間,卻活像個十七、 十八歲的小夥子。談起年輕時的周遊經歷「八歲到過中國,接著走訪韓國、俄羅斯……等等國家」,目光裡不由得閃爍滿是驕傲的神情。他微笑的時候,雙頰不覺浮現幾條深刻皺紋,那是經歷浮世的滄桑,也是人生過往的璀璨印記。當我們說起,再過幾天抵達青森以後,就要前往北海道了,而目前仍然不清楚究竟應該如何過去。此時,他的思緒馬上停頓下來,緊接著詢問似乎熟識的麵店老闆娘。兩人來回討論好一會兒,似乎得不出個答案,於是又將問題拋向鄰桌的客人們。最後,一夥人就在小小的麵館裡,認真討論起如何從青森前往北海道的正確方式。於我們而言,那不過是件不足掛齒的事情,頂多在抵達青森之時,想方設法去打聽詢問即可;然而眼看他們一群人熱切地討論著我們的事,並且摸尋許多可行方案,頓時被這股鄉下人的良善之情給深深打動。

步出麵館,老爺爺從大門目送我們離去。此時穿著碎花廚裙、滿頭銀髮的老奶奶,也悄悄推開巷弄裡的後門走了出來。

「剛才無意間聽見你們的環日騎行計畫,很想替你們盡一份心意,這一百圓是用餐時額外加麵的費用,希望你們能夠收回。」語畢,她將手裡緊攢的一百圓銅板,小心翼翼地遞了過來。

「我擔心在店裡頭,這樣的行為會對其他客人感到抱歉,因此跟隨你們出來。」她又補充這麼一句話。

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熱情,我們兩人心裡一股暖意湧現。沿途走來,接受過不少路人的微小施善,往往因為如此樸實地自然流露,讓人感受其中飽含炙熱的真誠。在「施」與「受」之間,沒有參雜功利的意圖,也沒有絲毫持有回報的期待,完全純真良善的情感聯繫,是人與人柔軟無私的交流。

奶奶的麵店裡,從窗台到牆面,由門關至廚廊,各處填滿花卉畫報與花束的點綴。那般精緻細膩的景象,讓人真正體會所謂走過歲月的痕跡,卻活出了生活應有的樣貌。於她的內心世界裡,彷彿駐留著一位悠柔少女,當我們合照之時,奶奶更顯羞澀地說:「真是不好意思,都已經是個歐巴桑了呢!」但擁有如此柔軟靈魂之人,又怎會隨著時光流逝而真正老去呢。

《日本一周》+書腰立體書封

(更多關於尤文瀚的單車日本行,請不要錯過平裝本出版《日本一周》!)

圖片提供/尤文瀚

e2978fe68891e88887e5b08fe5b7b42e68bb7e8b29d.jpg

【尤文瀚】
一九八九年生,台灣宜蘭人。熱愛文學與旅行,足跡遍布亞洲。二十歲起,深受切.格瓦拉的影響,堅信「面對現實,忠於理想」的生活準則。另著有《夢想,在路上》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