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傷裡面常常不只有悲傷,
那裡面常有豐沛的情感,像是愛……
我在談「同理」的時候,常常舉一個例子:如果我們聽到一位朋友的至親過世,一般會用什麼言語安慰他?
「節哀順變」、「他去了更好的地方」、「他在天上也不希望你難過」、「你要為他堅強」……
這些社交話,我們從小聽了不少,講這些話可能被視為一種禮貌。可是,這些是實話嗎?如果是我們自己的至親過世,我們悲痛難抑,講這些話真的能舒緩情緒嗎?
這些話,通常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像。或者我們也都知道,人際劇本就是這麼演,如果人家這樣對我們說,我們要接受人家的好意,然後繼續在心裡默默哭泣。
講這些話,常常不是同理,主要是希望對方「不要難過」。進一步來說,有人會表達得更直白,「難過一下下就好,要趕快開心起來!」
這不只是別人難過的時候,我們會這麼對別人說。常常我們自己面對難過,也常是這麼做──想逃避難過,想麻痺痛苦!
這些話後面,有時候是一股焦慮。因為我們的文化不習慣討論情緒,我們不喜歡一個人難過太久,不知道要跟他怎麼說話,怕刺傷他。所以該說的話講一講,該盡的禮數盡了,不要讓人家說我們不會做人,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……
說到底,這些話很接近一種形象管理,我們可能更在意的是自己,更甚於對方的心情。
在意自己,這是天經地義,理解就好,沒什麼好責怪的。因為我們面對自己也是這樣啊,我們也不一定想接受自己真實的人性啊,我們都想要用想像的形象,套在自己身上,像是男生就得要剛強,不能隨意哭泣啊……
所以我們難以同理,所以我們失了連結。我們之所以跟別人難以連結,是因為我們跟自己難以連結。
一個人不想面對自己的痛苦,又怎麼會想要面對他人的痛苦呢?
一般不是說,只想同享福,不願意共患難的關係,不夠真摯嗎?那是什麼原因,我們不願意跟他人的悲傷,或者跟自己的悲傷,好好在一起呢?
不願意面對悲傷,不想經歷痛苦,這還談什麼愛人、愛自己?
我們常常不是去感受我們真實的感覺,我們常常是告訴他人,也告訴自己,「應該」有什麼感覺!
我們常常去貶抑負面情緒,尤其是悲傷、難過,基本上常跟情緒化、抗壓性低、軟弱等等評價式的標籤連在一起,甚至在傳統文化中,會講成「帶衰」(會讓人倒楣)。所以我們沒什麼跟悲傷難過在一起的機會,它們來了,只想驅趕,不知道可以和平共處。
其實悲傷是很迷人的,讓自己在安靜安全的空間,沉浸在悲傷裡,也可能是一種享受喔。
我們很多藝術作品、詩詞戲劇,都在試著描寫這些我們平常忙碌的時候,所壓抑的情感。尤其是悲傷,喝點飲料,放鬆坐著、半躺著,也許藉著旋律,把我們帶入作詞或作曲者營造的情境,不管是哭泣也好,又或者只是任由內在情感流轉變化,靜靜地觀察感受,那都能有些療癒的作用。
悲傷裡面常常不只有悲傷,那裡面常有豐沛的情感,像是愛。有時就是因為愛得深,所以悲傷才會特別深刻。
所以悲傷也可以很美好,悲傷很有生命力。
── 文章未完,全文刊載於788期《皇冠雜誌》十月號。
【洪仲清】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等。